校地校企共建,科技服务地方
一、项目简介
闽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教师党支部现有党员19名,参与项目的党员数为13人,最近一年新加入支部党员6人,已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、创新能力强、富有活力的教师党员队伍。项目经由中共闽南科技学院委员会批准立项,起止时间为2022年9月至2024年6月。
党支部以“校地校企共建,科技服务地方”为工作思路,结合企业地方需求、学生就业创业、学科专业特点,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持,实现党建与科研双融合、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双促进,推动学院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二、“立项活动”背景
1.校地共建促发展。2022 年 7 月,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科技服务地方的发展战略,学校组织开展了校地共建,科技服务地方的科技下乡活动。村镇企业涉及到各个方面,多数企业存在技术问题,如有些企业生产工艺比较落后,生产成本较高,还有个别企业存在环保不达标的现象等。通过校地共建了解企业的发展痛点和难点,充分发挥党支部教师党员科技技术服务力量,为地方村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,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技术保障。
2.校企共建促就业。闽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学校,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。通过教学实践基地,与企业共建,师生走访座谈,教学实践等形式,了解企业需求,对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,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为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战略保障。
3.政治学习促提高。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,收集红色教育题材,强化“四史”理论学习,全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,厚植时生爱国、爱党、爱社会主义情怀,为促进师生政治理论素养提升提供坚实保障。
三、“立项活动”做法
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,通过党建工作促进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,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双赢、企业服务和学生就业双促进双发展。
1.党旗引领,助力乡村振兴。产业兴,则乡村兴。支部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,持续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,着力抓基层、打基础,促振兴、强功能,建队伍、聚人才,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在为基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上精准用力,促进产学研合作上有效发力。组织高层次人才、科技特派员组成“技术团队”深入永春上沙岭花果世界、东田镇彭溪村开展科技下乡活动,发挥培训师、技术顾问等作用,借力技术研发优势,把新品种、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,培育出一批乡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,促进产业扶贫效益和质量双提升,形成党建与经济发展“同频共振、互促双赢”新格局。
2.党建领航,促进高质量就业。支部始终将强化党建引领与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相结合,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融于“三会一课”及主题党日活动中,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座谈、教学实践等形式,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,并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订。两年来,支部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实践10余次;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省级奖项48项,校级奖项19项;参与“访企拓岗”系列活动25次,2023届毕业生首次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7.44%;打造“朋辈支招—教师答疑—专题讲座”一条龙服务,形成可借鉴、可复制的考研党建品牌特色,组织教师党员开展考研辅导服务10余次。2023届共有27名毕业生被福州大学、南昌大学、河南大学等高校成功录取,其中5人被211高校录取,2024届共有16名毕业生被各大高校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。
3.党建联建,激活工作新活力。支部始终把落实抓好党建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。一是落实抓好党建制度建设。制定党支部工作计划,严格执行“三会一课”、组织生活会等制度,通过主题党日活动、教职工“微党课”等方式,不断丰富“三会一课”内容和形式,提高党课质量。二是落实抓好党员理想信念教育。借助书记党课、学习强国、党员教育基地等平台,运用研讨互动、观摩体验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、英雄的故事、廉洁的故事,教育党员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集中学习。通过组织支部党员赴永春抗战历史纪念馆、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、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、金穗米业海丝稻米文化馆、阆湖博物馆、李光地故居等党员教育基地开展别开生面的“场景式”实践教学活动,全覆盖、立体化、浸入式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。三是落实抓好群团联动互融。支部坚持把共青团工作融入到党建工作中,在提升党建质量的同时,积极推进党建与共青团工作同步谋划、同步部署、同步推进、同步落实。在支部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引领下,学院团员青年积极“走出去”,践行青年志愿精神,到康美镇周边开展保护“母亲河”活动10余次;组织团员青年参加无偿献血活动,践行热心公益、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;携手康美镇派出所、南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康美卫生所到康美镇周边乡村开展禁毒普法宣传、防治肺结核宣传等志愿活动7场次,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,为学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。四是落实抓好校地党建共建。围绕“丰富服务内容、提高服务质量、整合服务资源”推进基层党建工作,持续探索开展校企、校地党建共建活动。与南安市东田镇彭溪村党支部共建党员志愿服务项目,共同开展“党建领航聚合力,互融共促乡村振兴”联学共建调研活动;与南安市码头镇铺前村支部委员会共建党员实践服务项目,共同开展“民族团结一家亲,畲乡义诊健康行”活动。依托党建共建、合作共促等方式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积极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,真正做到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出成效。
四、“立项活动”成效
1.思想引领,提升党建“凝聚力”。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,收集地方的红色教育题材,提高支部教师党员的课程思政能力,利用课堂主战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,加深对“四史”的理论学习。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改革,稳步推进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,逐步构建全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目标,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“德技并修”。教师党支部书记谢三都教授入选“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专家库”、获评“南安工匠”,1项教学案例入选“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”,获福建省2023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(重大项目)立项1项,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项,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。
2.科技创新,提升党建“耦合力”。坚持党建引领科研创新,充分发挥教师党员“头雁效应”的领航作用,在学院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。两年间,学院教师陆续发表论文41篇,其中SCI4篇,横向课题3项,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3项,省、市、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项,福建省个人科技特派员6人、泉州市科技特派员11人、南安市科技特派员16人次,两位党员教师在“创响泉城”泉州市巾帼科技创新创业比赛中分获三等奖和入围奖,实现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。
3.融入当地,提升党建“联合力”。通过深化校地共建、校企共建,与地方乡镇、企业展开校地校企合作,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基地、教学实践基地、创新创业基地,在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、专业群与产业群联动展开“零距离”的深度融合。与百宏化纤集团共建百宏冠名班,与金鹿集团共建金鹿冠名班。
五、佐证材料